首页 > 老龄研究 > 专家观点

穆光宗:有品质的养老,新生代城市老人的新追求 发布时间: 2019-05-24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

  随着老龄化的来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不断创造新高。面对不断增多的新生代老人,城市养老出现了工作养老、旅居养老、公益养老、文娱养老等新方式,应不断创新城市养老方式,引领老年人过上积极、健康的养老生活。


  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当前,老年群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有钱、有闲、有意愿过上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新生代老年人在逐渐增多。当代城市老人的养老条件、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安养和乐活为基本点的“养老质量”开始成为重要的养老议题。


  新生代城市老人是相对最年轻、相对健康和活跃的老年人,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


  城市实有老年规模总是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有人进入,也有人退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开放人口假定下老年人口流迁入或者流迁出,另一种是封闭人口假定下的人口继替或者可以通俗地称为“人口的新陈代谢”。那么,“新生代城市老人”就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新进入老年群体的本土户籍老人,譬如新退休群体;另一类是新进入实有老年人口统计口径的外地流入老人,如媒体关注的“老漂族”。


  按笔者理解,“新生代老人”就是年龄段处在60—64岁或者65—69岁的那个亚人口群,是属于最低最年轻年龄组、相对健康和活跃的老年人,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新生代老年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生力量。在理论和经验上可以说,这个群体只有年龄老化但功能还没老化,仍然能够保持足够好的健康功能状况,属于“不老之老”。应该看到,“日历年龄老化”与“身心功能老化”两个概念显著不同,这里“老”是指年龄大,“衰”是指健康功能的逐步丧失,所以区分“年龄老化”与“功能老化”很有必要。


  功能健康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新生代老年人这个年轻老人群体恰恰拥有最多的年龄资本、健康资本、智力资本和经验资本,是老年人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老年人口红利的主要创造者、提供者、产出者和贡献者。关注、关爱这个群体,让他们拥有广阔的社会参与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快速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带来巨大养老压力的社会学依据。


  什么样的养老生活是高品质的


  新生代城市老人不仅要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而且追求“老有所健”“老有所爱”“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和“老有所享”。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型老人、技能型老人和自强型老人都有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从整个老年生命历程来看,有品质的养老实际上是指包含完整三步曲,即安养、乐活和善终。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经典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层次结构。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品质养老就是能够实现老年高层次需求的养老方式,就是积极有为、实现价值的养老方式。高品质的养老是活跃老化、积极养老,就是以生命价值为指向的养老,就是给“岁月以生命”的养老。高品质养老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穿好吃好的物质养老,而且是指烈士暮年、老当益壮的精神养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的“世界卫生日”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并最终在2002年发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报告。“积极”被定义为三个主要方向:健康、参与、保障,意味着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其中“参与”着重强调了要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等方面都能为老年人提供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条件。


  如何解决“老”难题


  养老就是活法。随着新生代老人的增加,养老的需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顺应养老新形势的出现,城市要创新养老模式。共建共享,快乐老去。新生代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趋势。


  首先是工作养老方式,工作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之分。在我国,城市老人的工作大多是积极主动的,是可以选择的。农村老人有一部分是消极被动的,是没有选择的,还有一部分是积极主动的,是对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一种坚持,是对老年活跃理论的实践和印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是关乎英雄迟暮的。古今中外,一个普遍的老年价值观是“活到老,干到老”。相反,真正值得同情甚至悲哀的是老有病苦、老无所用。


  像日本这样的超级老龄社会,举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仍然普遍活跃在职场上,扮演着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服务人员和保安等各种角色,贡献着老年人口红利。日本老人活跃的身影似乎在提醒我们,“老去”与“养老”是联系紧密但有点差别的概念。如何“老去”贯穿整个老年生命历程,关乎老年的价值观、人生信仰和生活态度,老年人应该快乐、健康、积极地老去;如何“养老”是老年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问题,主要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以后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不一定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对多数老人而言,养老是生命晚期的事。如果说“老去”指的是态度和历程,关系到老年人生命走势和生活状态的选择;那么“养老”就指的是支持和状态,关系到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这方面,我国老年人尚有一定差距,导致老年人口红利的漏损,关键是迄今还没有形成“退休不退志、退而不休”的老年工作文化。如何老去的话题比养老如何的问题更基本、更积极和更重要,首先老年人要对如何老去、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老年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信念,其次才是老了如何、养老如何的问题。


  同时,养老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共识。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逐步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汇集,引导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质量和效率,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其次是旅居养老方式。这是老年人群中非常流行和推崇的新型养老方式,或短期或长期。譬如,候鸟式去海南过冬的老人们,或者是走出国门“世界几日游”的中国老年人。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这使得经济状况较好又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外出旅游有了可能。现在各地的旅游人口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占了相当比例。调查显示,我国45—64岁出游率最高,充分验证了生命周期效应。


  旅居养老是一种非常积极可取的养老方式,有闲有趣有乐有享,可以给晚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给岁月以色彩、甜蜜和美好。我国老年群体偏爱观光旅游、健康疗养。统计表明,65岁及以上出游率增速最快,由1997年的0.28增长到2007年的1.33,十年增长1.77倍,年均增长率5.9%。中青年出游意向较强,占比较高;老年旅游市场发展迅速,2016年65岁以上群体成为出游率最高的群体。


  再次是公益养老方式。快乐老去,也是新型的养老方式。做公益慈善,奉献爱心,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的通道和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舞台,意义是多重的。老年人不需要“变老”和“衰弱”,他们需要的是“成长”和“价值”。尽社会义务,是新时代新老人的新追求。试问,城市准备好了吗?


  最后是文娱养老方式。“广场舞”这一文娱体育养老模式遍布大江南北,惠及城乡老人,是健康养老的草根模式,如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最为广大群众接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政府和社会要为“广场舞健康养老”保驾护航、提供各种便利。


分享到:
联系我们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中心
电话:1870106091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东区B5-1
邮箱:chinallsy@163.com
邮编:100025